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45例临床观察
文章来源:
原创 点击数: 更新时间:2012-6-8
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45例临床观察
王仁平,段素社,马芳菲,吕志信,张 敏,侯 喜
(石家庄长城医院,河北石家庄 050035)
摘要:目的: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。
方法:89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(西药加中药治疗45例)西药组(单纯西药治疗44例),西药组以血管紧张素转抑制剂,β受体阻滞剂,血管紧张素Ⅱ受体、拮抗剂、利尿剂、强心剂等为基本治疗方案,治疗组在同西药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心肌活力饮加减方。
结果:治疗组较西药组总有效率提高(P<0.05)。
结论:心肌活力饮与西药联合应用,可作为治疗扩心病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。
关键词:扩张型心肌病 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
中图分类号:R2-031 文献标识码:B 文章编号:1006-3250(2004)06-0059-02
扩张型心肌病(DCM)是一种以左室扩张和收缩功能减退为特征的心肌病。多数学者研究表明,DCM的发生与持续的病毒感染及由此导致的心肌自身免疫损伤有关。现代医学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、β-受体阻滞剂、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、利尿剂、强心剂等为基本的治疗方案,虽然远期生存率有所改善,但由于本病病理生理复杂,临床表现不一,上述治疗方法效果欠佳。我们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“心肌活力饮”45例,并与单纯西药组44例作对比,随访1年取得满意效果,现将结果报告如下。
1 资料与方法
1.1 病例选择
全部病例符合1995年WHO/ISFC DCM诊断标准,心功能(NYHA)Ⅲ~Ⅳ级的住院及门诊DCM患者89例,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,男29例,女16例;年龄7岁~72岁,平均年龄40.2岁;病程0.5年~10年,平均4.8年,其中心功能Ⅳ级32例,Ⅲ级13例。西药对照组44例,男26例,女18例,年龄10岁~69岁,平均年龄38.1岁;病程0.8年~9年,平均4.5年,其中心功能Ⅳ级33例,Ⅲ级11例,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。
1.2 治疗方法
西药组采用常规吸氧,消除心衰诱因,卧床休息,低盐饮食等,常规处理为地戈辛0.125mg~0.25mg,每日1次,口服;雅施达2mg-4mg,每日1次,口服;安体舒通20mg-40mg,每日1次,口服;倍他乐克6.25mg-12.5mg,每日2次,口服,1-2周能耐受后,逐渐倍增,最大剂量每天200mg-250mg。如病情有变化,可临时用西地兰0.2mg-0.4mg,速尿20mg-40mg静脉推注,治疗组在西药组用药基础上加用“心肌活力饮”浓煎,每天2次,每次50ml-100ml,其组方为黄芪、党参、桂枝、川芎、丹参、三七、黄连、连翘等。临时用药处理方法与对照组相同。2组疗程均为30d,西药剂量随病情变化而调整,中药随病情变化而略有增减。
1.3 观察方法
疗效评定标准:心功能改善2级为显效,心功能改善1级为有效,心功能无改善为无效。
超声心动图指标:以HF-1000型多普勒彩色超声心动图仪测量治疗前后射血分数(EF)、短轴缩短率(FS)、心搏量(SV)、每分钟输出量(CO)。6min步行试验:在指定的6min内记录步行最大距离,初选期进行2次,基准期内4次,距离差异在10%以内作为基础值。屏气试验:静坐10min后,由指定护士监测屏气试验。初选期进行2次,基准期内4次,时间差异在10%以内作为基础值。
观察期为1年,主要观察终点为心衰死亡,次要终点为心衰加重,再次入院,心衰控制后仍继续观察,计算两组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。
1.4 统计学处理
计算本资料以-x±s表示,治疗前后采用t检验,组间比较用x2检验。
2 治疗结果
2.1 再住院率
1年观察期间,因心衰加重再次入院,治疗组12例,西药组18例,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(P>0.05)。
2.2 病死率
1年观察期间,因心衰恶化死亡,治疗组2例;西药组5例,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(P>0.05)。
2.3 临床疗效
治疗组显效27例,有效17例,无效1例,加重0例。
西药组显效17例,有效12例,无效9例,加重0例。
总有效率:治疗组97.7%,西药组65.9%,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(P<0.05)。
[NextPage]2.4 两组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(见表1)
2.5 两组治疗前后6min步行试验结果比较(见表2)
2.6 两组治疗前后屏气试验结果比较(见表3)
表1 两组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-x±s
组别 |
|
LVEF% |
FS% |
SVml/次 |
CoL.min |
治疗组 |
治疗前 |
30.1±4.5 |
15.0±2.5 |
28.7±4.6 |
3.0±1.1 |
治疗组 |
治疗后 |
56.1±4.8①② |
28.0±2.4① |
49.6±5.6①② |
4.2±0.9①② |
西药组 |
治疗前 |
31.0±4.5 |
15.6±2.4 |
28.6±4.0 |
3.1±1.1 |
西药组 |
治疗后 |
46.1±4.6① |
23.0±2.3① |
44.1±5.5① |
3.8±1.4① |
注:与本组治疗前比较:①P<0.01;②与西药治疗后比较:P<0.05
表2 两组治疗前后6min步行试验结果比较(m)
组别 |
例数 |
治疗前 |
治疗后 |
治疗组 |
45 |
175±41 |
380.4±45①② |
西药组 |
44 |
172±44 |
245.0±38① |
注:与本组治疗前比较:①P<0.01;与西药治疗后比较:②P<0.05
表3 两组治疗前后屏气试验结果比较(s)
组别 |
例数 |
治疗前 |
治疗后 |
治疗组 |
45 |
15.1±2.2 |
28.4±3.5①② |
西药组 |
44 |
14.9±2.1 |
24.3±3.1① |
注:与本组治疗前后比较:①P<0.01;与西药治疗后比较:P<0.05
2.7 两组服用负性肌力药,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两组对β受体阻滞剂均能耐受,治疗组较西药组气短、乏力明显减少,药物倍增时间缩短。
3 讨论
本试验结果表明,两组对心功能均有影响,治疗前后临床疗效、EF、FS、6min步行距离及屏气试验均有明显改善,但治疗组更为显著。治疗组气短、乏力症状明显减少,再住院及病死率均明显降低。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难治性心肌病,病因不明。中外学者多数认为与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应答有关,该病以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减退为特征。现代医学目前对该病的治疗是以纠正心衰、改善心功能为主,但效果欠佳,我院心肌病组专家发挥中医特长,挖掘中医宝藏,认为“扩心病”属中医的“心水”、“心悸”“心痹”等病范畴。《金匮要略》首次提出“心水”病名,并指出其临床表现:“心水者,其人身重而少气,不得卧,烦而躁,其有阴肿。”《内经•五脏生成》曰:“赤脉之至,喘儿坚……名曰心痹,得之外疾,思虚而心虚,故邪从之。”《温热论》:“温邪上受,首先犯肺,逆传心包。”《诸病源候论》:“心痛者,风冷邪气通于心也。”进一步认为扩心病的病理改变为心气不足,外邪侵袭致使气滞、血瘀、痰浊、寒凝、热结闭塞心络。临床我们抓住这一病机,自拟“心肌活力饮”,以黄芪、党参补心气,丹参、川芎、三七补血活血,桂枝温通心阳,茯苓健脾宁心,黄连、连翘清心解毒。方中以黄芪、黄连为主药,其药理作用为:①可能与调节免疫功能,提高机体抵抗力;②改善心肌收缩功能;③清除氧自由基,改善心肌纤维化及心肌细胞损伤;④清除病毒持续感染有关。“心肌活力饮”与常规西药联合可能起互补和协同作用。“心肌活力饮”可减轻β受体阻滞剂早期的负性肌力作用,免疫调节和生物干预共同改善扩心病患者的远期预后。因此,心肌活力饮与西药联合应用,可作为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。但由于临床样本小,观察时间短,确切的循证资料有待进一步观察。
24小时咨询热线:0311-85837835;微信号:19933007259;19933007258
上一条文章: 心肌活力饮对阿霉素所致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
下一条文章: 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巨大心脏1例